查看原文
其他

【CPA 2017】于欣教授:我想对同行分享的五件事

2017-04-15 大话精神

4月14日,中国医师协会第十三届精神科医师年会在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正式开幕。开幕式上,于欣教授做了题为《我想对同行分享的五件事》的大会主题报告。


第一件事:坚守做医生的本分


大英百科全书里对“医生”的定义是:与疾病治疗、预防有关的需要专门支持的行业,从事本行业的人员要经过正规院校训练,并在上级督导下取得经验,医务人员的工作对象是患病个体或群体。


韦氏大词典里对“doctor”的定义是:a person skilled or specializing in healing arts; especially: one (as a physician, dentist, or veterinarian) who holds an advanced degree and is licensed to practice.)


于欣教授认为,精神科医生都不太适合做官,尤其不适合做太大的官,因为机构太大。于欣教授幽默得举例说道:“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总统卡拉季奇,当了总统的精神科医生,现在还在海牙的监狱关着。”医生的角色是治病救人,医生也可以去扶贫维稳,但要牢记本职工作


第二件事:要走出精神病院(科)的围墙


精神障碍患者罹患各类躯体疾病的风险更高,临床各科患者都可能需要接受精神科服务。但实际上更关键的一点是精神科的发展需要对其他器官包括大脑有更深刻的了解。曾有个病人,总会莫名哭泣,后来大脑检测发现其大脑左侧杏仁核旁边有一个病灶,通过外科手术切除以后,病人无故哭泣的症状得到改善。


总之,精神科医生要走出精神科的围墙,与其他科室如神经科建立联系

 

第三件事:希望大家保持终身学习


我们这个行业六十年来诊断方式没有变,很是奇葩。更奇葩的是,还有人前仆后继的进入这个行业,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个行业很有前景!除此之外,我们的行业发展到底靠什么,仅仅靠我们的坚守以及一代代的传承吗?


以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谢鹏教授为例,他们课题组在抑郁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已发表文章80多篇,包括以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抑郁模型,以及病毒感染与抑郁方面的工作。那我们的精神科医师在做什么?一个非精神科医生都能做这么多精神科的科研工作,那长此以往,精神科医生可能会被其他科室取代。


因此,我们的精神科医生应该多向同行学习,广泛涉猎,保持终身学习 


第四件事:要为患者用心看病


一是要带脑子给患者看病;二是要尽可能久的给患者看病


只看一年,对疾病的认识能深刻吗?于欣教授举了2个例子。国外一项对癫痫的研究,在长达20年的研究中,才得到癫痫的一项结论,有的人一生只有一次癫痫发作,有的人会多次,但不管怎样,这两组的患者的共同点是死亡率升高,没有20年的随访,是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


另一项研究中,对荷兰400多位精神分裂患者随访20年,发现患者的病前功能与治疗无关。所以,要了解疾病现象的本质,需要长期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仅仅一年的观察得到的结论并不足以为证。


第五件事:自己要做心理健康的模范


精神病人处于社会的最底端,他们不仅被社会歧视,被家人歧视,也会被我们的精神科医生歧视。2014年BMC的文章中,对广州的一项调查显示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对精神病人存在着明显的歧视(levels of stigma among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taff in Guangzhou, China, BMC Psychiatry 2014, 14: 231)。欧洲精神病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医生同行中普遍认为精神科医生情绪不稳,“情绪不稳”,“半疯管全疯”。


精神科医师都有义务、有责任、来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典范,要有更宽阔的胸怀,更接纳的人格。于欣教授在CPA年会上希望精神科医生和行业要吸引最聪明的脑子,最敏锐的心灵和最有弹性的人格。做像宏宇会长一样宽容的精神科医生,像高华会长一样沉稳的精神科医生,像一峰会长一样超脱的精神科医生,像郝伟会长一样俏皮的精神科医生,如果您想见到一个又宽容,又沉稳,又超脱,又俏皮的专家,请看台上。(全场鼓掌)



人需自救,神才救人;

一味坚守,几近灭绝。


小编:小鱼

大话精神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